当前位置:首页 > 创业 > 正文

中国人如何与美国人打交道

  • 创业
  • 2024-12-21 05:15:53
  • 35
     不要滥用中美关系中的平衡因素      中美人士建言中国外交:拍好莱坞大片比名人形象片重要      组图:美国普通百姓眼里的中国人是啥样?      美国10位驻华大使的中国缘   2011年2月25日,美国休斯敦,姚明参加由火箭队举办的读书活动。人民图片   不久前,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市长行政办公室内,举行了一场对话会。30多位参加美国国际领袖基金会“青年大使计划”的中国学生对话华盛顿市长文森特·格雷,提问者为何亮。本报记者温宪摄   中国人和美国人打交道时,有时会感觉费劲,互不理解,甚至产生误解,其往往是由于语言、文化、历史以及由此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诸多因素造成的。本报驻美国记者就此采访了一些在美国生活和工作的华人、企业家和留学生等,请他们以亲身经历讲述与美国人交往的感受与体会。   姚明,流动的“孔子学院”   本报驻美国记者陈一鸣   不久前,篮球明星姚明正式宣布退役。对美国球迷来说,尽管姚明退出了美国职业篮球赛场,但他在美国男篮职业联赛(NBA)创造的历史将永远被人回味,其中包括他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国球员,所焕发出的独特东方魅力。   “美国人自幼参与体育、热爱体育,几乎每所大学、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球队,而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倾心的球队和球员。体育,也自然成了美国人兴趣的焦点和热衷的话题。在这种背景下,姚明具有了‘特殊的符号意义’:他既是一名深受美国球迷喜爱的NBA球员,又是一个健康、活泼、快乐的中国青年,许多美国人自然会从对篮球运动员姚明的关注,扩大到对中国青年的关注,再扩大到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关注。”美国休斯敦姚明球迷俱乐部会长黄晓明对本报记者说。   作为移民美国已近30年的华人,黄晓明对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,以及两国人士之间相互打交道的诀窍颇有心得。也正是这份心得,让他对姚明与美国人交往的成功之道赞不绝口。   黄晓明告诉记者,在姚明身边,你总会感受到他惊人的反应能力和对答能力,甚至总能抓住对方话中的“漏洞”,随时攒出一个笑话来。以幽默的方式去说话,并在幽默中展现独特的东方智慧,是姚明在美国大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。   2007年时,姚明球迷俱乐部举行了一场名为“水煮姚明”的趣味晚会,休斯敦的市长、议员等政要纷纷出席。晚会上,姚明的好友、同事、教练当场开姚明的玩笑,甚至揭姚明的短,而姚明又反过来开自己好朋友们的玩笑,让现场观众发出一阵阵笑声,也让“姚氏幽默”深入美国主流社会人心。   休斯敦火箭队的前总经理,也是姚明入选火箭队的关键人物道森,至今仍对当年在北京初次见到姚明时的情景记忆犹新,姚明的开朗、大方、热情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。“他一看到我,便用英语向我打招呼,欢迎我到中国来,他的英文甚至比我说得都好,让我极为吃惊。”道森说。   对休斯敦的球迷来说,姚明带来了凝聚力;而对美国华人社会来说,姚明又是与主流社会交流的黏合剂。“一般来讲,华人与美国主流社会沟通的障碍之一,是谈天说地的话题太少,交流往往局限于工作和学术,而姚明给华人和主流社会带来了一个难得的共同话题。”黄晓明说。   休斯敦的姚明球迷俱乐部早在姚明加盟火箭队之前便成立了。2001年前后,火箭队正在考虑是否与姚明签约,休斯敦的一些华人NBA球迷得知消息后,自发地组织了一次声势浩大的签名活动,这成为火箭队选择姚明的一个助推因素。此后,伴随着姚明在NBA球场上的成长,姚明球迷俱乐部也联合休斯敦的主流社会,举办了许多球迷联谊活动。“这些活动既是球迷之间的交流,更是文化之间的沟通。”黄晓明介绍说。   在火箭队的主场,球迷俱乐部每年春节都要举办富有中国文化气息的文艺节目。扭秧歌、打腰鼓、舞狮子……这些中国的年俗活动与“姚明”这一品牌结合起来,迅速在美国主流社会激起了非同一般的反响,引发了超乎想象的关注。   姚明加盟火箭队后,很快就成为火箭队着力打造的明星球员。据黄晓明观察,这些年火箭队实际上就是围绕姚明来建队。9年中,姚明刚入火箭队时的队友、教练已经一个个离开了火箭队,而姚明在退役时已成了火箭队“唯一的元老”。   姚明球迷俱乐部副会长、全美华人协会休斯敦分会理事乔凤祥深有感触地说,姚明与美国人打交道的成功方式,让休斯敦乃至全美国有更多的人愿意与中国人交朋友、做生意,愿意进一步认识中国、了解中国……可以说,驰骋在美国职业篮球赛场上的姚明,就像一所流动的“孔子学院”。   学生,不拘一格交朋友   本报驻美国记者张旸   近年来,赴美学习的中国留学生人数持续增长。据美国国际教育学会最新发布的《2011门户开放》报告显示,2010年来自中国内地的赴美留学生人数超过12万,中国已成为美国海外留学生的最大生源地。目前,美国各大院校在册学生总数中,中国留学生已占18.5%,也就是说,几乎每5名在校生中就有一名来自中国。   在美国留学,不仅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,也是中国学子了解美国文化、融入当地社会的过程。在与美国人的交往中,中国留学生展现了中国年轻一代的形象,传播着中国的语言和文化,成为中美民间交往的重要一环。   在首都华盛顿地区的美国大学攻读研究生的范翊君对本报记者说:“刚来美国时,感觉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确实比较大,表现在日常行为的方方面面。比如,美国室友曾经纠正我的握手方式,他说美国人握手要有力,然后眼睛直视对方,以示友好和尊重。”   美国盛行“派对文化”,校园里的年轻人热衷于各式派对。毕业、节日、学术研讨等都可以成为理由。派对地点也不限,可能是某人的住所,也可能是学校活动室,抑或是露天场所。范翊君说:“公寓里不认识的美国邻居有时也会邀请我参加派对。派对上,你尽可以和陌生人聊天,为活跃气氛,大家还会玩些简单的游戏。”范翊君借此和美国人交往,他觉得那是很好的平台。   不过,也并不是每个中国留学生都适应这种开放、喧嚣的“派对文化”。在密苏里州学习经济学的陈索菲说:“我的几个美国室友经常一周开好几次派对,邀请很多朋友来家里玩。他们听着震耳欲聋的音乐,喝酒聊天跳舞,闹到半夜。一开始,由于急于想交到美国朋友,我也经常逼着自己加入。但是,站在嘈杂的人群中,喝着各种酒水,强颜欢笑,我反而感到更孤独。”   几次派对后,让陈索菲意识到需要换另一种方式融入美国社会。其所在的大学,留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申请与美国家庭“结对”,陈索菲就这样认识了她的“美国爸妈”。“美国父母会在假日邀请我去他们家住,美国妈妈教我做点心。美国爸爸对中国很感兴趣,我们一同探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习俗等。有时全家还一起去旅行,他们总是耐心地倾听我并不很流畅的英文。通过他们,我渐渐融入到美国人的生活中,跟美国人交往时不再局促和紧张,变得越来越自信。”陈索菲通过接触美国家庭的方式达到了更好的交往效果。   对大多数美国人,尤其是年轻人而言,运动是其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。“我的美国同学都很喜欢运动,体育是大家交往中的重要谈资。”密歇根理工大学留学生徐剑喜欢打篮球,来到美国后,如果看到有人打球,他也会加入。“很多美国同学称赞我球技不错,通过篮球我慢慢融入当地社会。以前我只知道美国男篮职业联赛,后来球友们推荐我关注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,我就对此深深着迷了。”徐剑对历届联赛中各大学的战绩和球星如数家珍,如果遇到重要比赛,他也会想方设法买票,约同学朋友一起去观看。   企业,坚持诚信赢尊重   袁宁   袁宁,中建美国公司总裁兼美国中国总商会会长,2000年来美国工作。   我初来美国工作时,整个公司就围绕着一个项目转,接触的美国人主要是美国的分包商和建筑师等。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展,现在公司在美国的角色发生了转换,更多以投资者的身份出现,能切实给美国带来巨额资金。过去公司要在美国市场上去争项目,现在则要对接踵而来的一系列大项目进行比较与筛选。有了强大的资金作后盾,与美国人打起交道来感觉是不一样的,美国人会表示出更多的尊重。   与美国人打交道、沟通起来,除了要注重了解当地人在文化背景、宗教上的差异外,还要特别注意美国社会的基本特点。总体而言,美国是一个法治社会与信用社会,它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,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法律,个人交往与沟通则离不开信用,对法律与信用把握的尺度,也自然会影响到与美国人打交道的方式与效果。   美国人生活在法治社会,天天用法律来处理问题,作为一个企业家与美国人打交道,一定要知法守法,你懂法律,别人也不敢欺负你;你遵守法律,别人对你会产生好感并尊重你。只有按照相关法律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,那么,在此基础上的相互沟通才能健康持久的,才能真正实现相互尊重,也才能保证公司业务的长远发展。初到美国时,公司就任用了一位美国人担任我们公司的高级副总裁,专门负责公司的风险管理,处理有关法律方面的具体事务。   当然,与美国人打交道要真正做到不卑不亢、应对得体,并不容易。公司在南卡罗来纳州做的第一个项目是“杉地高中”,当时投中了最低标,按规定政府项目应该给予最低价中标者,但因为涉及一家外国公司,遇到了阻力,反对声音不小。学校董事会内有人质疑,政府项目为何要给中国公司?公司当时聘请了当地法律顾问研究情况,准备动用法律程序来争取项目,在学校董事会最终作出决定前的听证会上,公司的律师阐述了中方的立场,希望学校董事会能依法办事,给予外国公司最基本的平等待遇。由于当时举措得当,加上运用法律武器,校方最终将工程项目授标给中国公司。   值得一提的是,原来在学校董事会中反对声音很高的一位地方政府官员,在中方中标后负责该项目管理,通过交往沟通反而和中国人成了好朋友,在项目竣工后接受媒体采访时高度称赞了中国公司。随后,公司在南卡州的项目应接不暇。   以诚相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在与美国人打交道过程中,中国人也要善于了解当地社会特点,把企业信用当作自己的生命来看待,做到依法经营。   在南卡项目中,我们曾遇到一个恶劣的案子,一家美国电器分包商涉嫌欺诈,没有按合同向供货商付款。供货商却连带我们一起告发。我们认真研究案情,首先自我检讨使用这家分包商的程序是否有误,是否恪守了一个基本原则,即以法律准则按市场规则办事。负责风险管理的副总裁问我,敢不敢保证公司招标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廉洁从业,我说我敢,因为我一直注重对员工进行这方面的严格教育。这位美国人副总裁说,那好,就放心打官司。最后我们胜了,相关的损失也得到赔偿。   我们做的100多个项目中都遇到过不同的官司,但是我们没有输过一起,只有坚持诚信,才能在本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。   (本报驻美国记者席来旺采访整理)   美国方式表达   中国人的美德   何亮   何亮,刚刚毕业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。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,何亮通过激烈竞争,当选肯尼迪政府学院学生会副主席,这是历史上首次由中国学生担任这一职务。哈佛大学招生委员会还邀请他成为该委员会成员。   中国人总以为谦虚是在表达我们这个民族的美德,但在美国人看来,你这是神秘,是不愿意同我交流,那么,我为什么要在我的政治体制里有你的声音。你的声音就会越来越弱。   反过来看,中国人总感到美国人太自信,甚至自傲。但真正接触美国人之后,他们会告诉你,我们从小受的就是这种积极的教育,什么事我都相信能做成,所以我就真做成了。美国人认为这是好的,中国人可能认为不好。所以大家交流起来常常是在同一件事情上各说各话。   我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,通过激烈竞争,当选肯尼迪政府学院学生会副主席,这是历史上首次由中国学生担任这一职务。我的几个好朋友都是美国本土人,他们都说和我交往根本不在乎我是不是中国人,而是觉得我这个人不错。同时,和我交朋友之后,他们又渐渐感到,其实中国人幽默感很强,一点也不比美国人差。他们原来都以为中国人特别呆板。我们都知道,那是因为语言、文化的关系,我们的教育是为人要谦虚,但是在别人看来中国人就没有幽默感。   中国人就是要把自己使劲往外推,我们不能老让自己呆在一个舒适的圈子里。因为在异国他乡,你可能有语言障碍,这时可能给你内心深处带来极大的压力和挑战。在一个聚会上,大家都在讲英语,我有很多想法表达不出来。在很多情况下,这样的聚会有人去两次就不参加了。但其实如果你能一直坚持下来,让大家看到你一直在与他们交流,他们也会很高兴地接纳你。第一次,第二次可能没觉得,但久了之后,大家就会说,这个人不错呀,我们可以叫他来,他有不懂的东西我们可以教他。慢慢地,你对美国文化就越来越熟,你就知道用美国文化的方式表达中国人民的美德。   哈佛大学有11个学院,我就读的肯尼迪政治学院的学生原来很多是做与政府相关工作的。这个学院的很多美国学生曾经为奥巴马、麦凯恩做过竞选,后来又回到学校深造,所以政治性很强。在校内各种选举中,肯尼迪政治学院的选举手法最为娴熟,竞争最为激烈,因为相互了解,所以选起来也是最狠的。   我来肯尼迪政治学院的第一年,人生地不熟,语言也不好。所以第一年就是尽量跟同学们在一起,与大家多交流,让大家更了解我,多认识我。第一年很难得地交了很多朋友。后来朋友们说,你就去竞选学生会副主席吧。我说,如果你们愿意投我,那我就去。真正选的时候,有三个美国同学做我的竞选顾问。这三位同学或者自己曾参加竞选,或者帮别人做竞选,或在地方做过劳工运动。竞选期间,我也是每天到处参加各种各样的聚会,跟人讲,跟人说。最后结果不错,“一不小心”,成了最难当选的肯尼迪政治学院学生会副主席。   美国人强调从小就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,他们狂吃,狂运动,玩得开心,工作得也开心。他们强调公共服务,强调团队,强调我们一块把这个事情做成。他们也强调领导力。但是一说“领导力”这个词,特别容易引起误解。中国一说领导力,多指领导的权威;美国一说领导力,说的是你要发挥主动精神,贡献自己的力量。   中美两国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聚会文化。美国学生每个周四、周五、周六都在聚会,这就是社交场合。你在这个场合可以和大家交流,大家也在这种场合说各种各样的故事。这些故事可能跟课堂无关,可能是说他们家怎么怎么了,最近又看了一个什么特别好的视频等等。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社交场合,但是我们中国学生不太适应,因为中国人认为这种聚会呀,到酒吧去呀,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好的,要成年后才能去做。但美国的学生从高中开始就这样做。这是他们最重要的社交途径。所以这个坎你一定要迈过来。你参加几次,越参加越顺,小圈子越来越愿意邀请你。这个坎一通百通,以后就能够很容易融入当地环境了。   (本报驻美国记者温宪采访整理)

中国人如何与美国人打交道

有话要说...